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学科2014年度发展报告

发布者:郭永锐发布时间:2015-11-23浏览次数:845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学科2014年度发展报告


  2014年,围绕历史学两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省高校重点专业类建设等建设任务,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大力引进优秀人才,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质量,为学院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2014年工作总结

(一)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

 1.省重点学科建设工作

  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省级重点学科2014年底分别向校学科办报送学科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表。

中国史学科2011年立项建设以来已出版档案资料《清代留学生档案史料总汇》、《民国留学生档案史料选编》10余册,与校博物馆合作,搜集采购文物资料 300件,订阅采购刊物及图书500套册,引进优博和博士5人,晋升副教授2人,教授1人,已派出赴美、台高校的研修人员5人,获青蓝工程人才1人。立项以来研究生已发表核心期刊和C刊论文6篇,省级期刊论文122篇,申报省研创新项目计划10项。已发表特A刊2篇,A刊2篇,C刊与核心期刊论文70篇,人大复印资料和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篇,出版史著9部,获得国家社科项目及重大项目共6项,部省级项目6项,市厅级项目4项。撰写出版《徐州简史》,获得省厅级奖4项。

  世界史学科2012年立项建设以来,建立省部共建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基地一个,江苏省高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1个(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培育中心1个(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引进优博3人,普通博士1人教师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台湾进行学术交流9人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30人次。2人评为正高,1人评为副高,333工程第三层次1人,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1人,青蓝工程骨干教师2人,6名研究生赴澳洲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承担国际交流项目4项。获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2项,研究生盲审通过率达到100%,有3名研究生继续读博深造,省部级科研立项10项,国家级项目4项。在核心期刊(CSSCI)上发表学术论文共计31篇,其中国内权威刊物学术论文5篇,出版著作3部,获江苏省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出版《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辑刊2部。

 2.科研工作

  (1)教师发表论文数量较多,获得项目较多。

  2014年,学院教师发表论文69篇。其中历史专业老师40篇,其中CSSCI14篇。

在项目方面,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分别是刘德州的“晚清《尚书》学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李永乐“京杭运河(江浙段)文化遗产资源群旅游开发适应性评价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批准经费均为20万。

  获省部级项目4项,教育厅项目3项。分别是:陈先松的“晚清财政困境下的海防经费研究”获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批准经费4万. 颜廷的“美国政治言论自由问题与司法调适研究(1919-1969)”获省社会科学基金自筹项目,经费2万。颜廷的“海外少数民族华人文化适应、身份认同与社会组织研究”,获国家民委项目,经费2万元。张秋生的“江苏华侨史”获国务院侨办理论研究基地项目,经费10万。

  房芳“文化产业视角下的高校校园媒体发展研究”(0.8万);王坤“徐州都市圈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研究”(0.8万);黄永美“西汉长城防御体系及影响的研究”(0.6万),

其他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项。张红霞“淮海八市旅游同城化研究”,房芳“政务微博影响力探析——以“徐州发布”为例”。

  校基金项目5项。分别是:王惊雷“苏北地区文化产业网络交易市场建设研究”;张培奇“基于符号消费视角的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萧磊“苏南与苏北地区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比较分析”;殷英梅“旅游文明的道德与法律双向规范研究”;陈芸“历史文化名城目的地品牌资产模型建构及影响路径实证研究”。

  (2)获省政府奖1项,省教育厅奖3项。

  张文德“朝贡与入附——明代西域人来华研究”获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省高校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分别是:赵辉兵“美国进步主义政治思潮与实践研究”三等奖;高军“改革开放35年来北京入境旅游人数历时动态分析——基于年序列异常值剔除数据”,三等奖;周棉“留学生群体与民国时期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三等奖。

  (3)学术交流层次高

  学术交流方面,邀请专家14人作学术报告,其中境外、国外高校5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委2人。

  其他方面,王健教授主持我校与徐州市合作的大型文化工程《徐州史纲》项目,组建4名教授6名博士的撰写团队,进入完善初稿以及编纂徐州简史的环节。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2014年,引进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1人,南京大学世界史博士1人。目前,全院在岗博士已达到25人。按照学校人才引进工作统一部署,班子成员分别参加了人事处在北京片、东北片、华东片等举办的人才招聘活动。

  2.配合学校,做好学院教师高级职称的评审活动。新到岗的青年教师与该专业教授签订了业务指导协议书,落实对口指导工作。2014年下半年,2人申报校聘副教授(刘德州评上),3人拟报副教授(颜廷、刘德州、戴辉)。

 3.动员和组织在岗教师踊跃出境访学研修,提高全院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人员比例。2014年安排蒋保、戴辉、刘德州、颜廷4名教师出境深造。

(三)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训练与人才培养

  1.积极支持和动员研究生申报各级科研支持项目,本年度学院新获2项省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校重点项目和5项校一般课题。

  2.做好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申报和优秀毕业硕士生的申报工作,3名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3名同学获得优秀毕业硕士生殊荣。学院应届研究生参加了校汉式毕业典礼活动,促进以“舞动汉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

 3.今年有7人获得校级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课题,含1项校重点课题;1位同学获得澳方悉尼大学的海外短期研修资助;3人获评为2013届校优秀硕士毕业生;5人获得年度校级优秀研究生和优秀研究生学干。全年本院研究生发表省级期刊及以上论文45篇,数量再创新高。

  4.研究生学位论文盲检获得好成绩。上半年全院被盲检的1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有5篇获得盲检优秀等级,优秀率达到50%。

  5.推免、招研双丰收。今年我院首次将推免范围扩大到全院三个本科专业的毕业班,共录取5名本科生(3名科学学位,1名学科教学,1名硕师计划)。2014年我院研究生招生再创新高,达到41人。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学科建设任务艰巨。2015年省重点建设学科面临最终评估验收,两个省重学科在未来一年中科研业绩如何自我突破,做强社会服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检验和总结。按照我校对9家省重点学科提出的2015年末验收规划,必须达到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届时各项学科指标要达到国内学科博士点的水平;二是在国内历史学排行榜上,中国史和世界史未来1年内,分别要各自赶超国内10家高校,从目前65分提升到70—75分的高分段。

  2.师资队伍需要加大建设力度。目前我院每个本科配置专业教师的平均数、配置教授的平均数、历史教师博士化等指标,与省内南师、苏大、扬大等旗鼓相当。如果平均每个本科专业配置教师数能超过他们的0.5倍,即达到15人乃至接近于20人,全院专业教师达到45人,在人力数量上有望超过这3家学院。

  3.缺少博士授权点和兼职博导;

  4.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特A类和A类期刊论文数量以及学术专著仍旧偏少,高层次获奖上存在短板。

  5.是从一级学科到各个二级学术带头人的整体阵容有待强化,中青年带头人梯队的成长、衔接必须提速。

  6.是研究生招生资源不如人意,与211高校相比,生源质量从入学分数到综合素质上差距尚大。

三、2015年度历史学科建设目标与任务

  1.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在中国近代史、考古学、汉代历史等引进有较高水平、有学术影响力的教授各1名。在中国现代史、考古学、汉代历史等引进优博各1名。

 2.加强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做好优势学科培育工作。学院按照“精细管理、终端服务”原则,研讨签约指标的额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年度建设计划,明确本年度建设指标,采取签约到人、论功行赏的严格奖励办法,完善高效的科研激励机制。中国史重点做好秦汉史(含汉考古)、中国史学史(明清史学)、中国近代史(晚清民国史)以及留学生史研究;世界史重点做好澳大利亚与华侨华人研究、丝绸之路与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亚非史(含巴基斯坦史)研究、欧美史研究,以彰显特色。着力打造汉代历史文化研究创新团队、中国近代社会研究创新团队、华侨华人研究创新团队、巴基斯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创新团队。每个团队8-10人。每个团队与相应的研究基地或研究中心结合,加强团队内部成员的合作与交流。

  3.加强历史学品牌专业建设。以争取省级及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与人才培养项目为目标,着力培养或引进省级教学名师,打造教学团队,做好省级教学成果奖的培育工作,用好重点类经费,资助精品教材出版。努力做好教学评估工作。贯彻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做好试卷库建设工作。提升国际化水平,派遣教师境外研修2-3人。

  4. 加强科研工作,力争获得国家级项目3项、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2项、省部级研究项目4项;力争在我校确定的特A类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出版专著3部;举办高水平国内会议1次。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院讲座交流,支持团队成员参加重要对口的学术会议。

  5.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争取获省级及以上研究生创新工程培养计划2-3个。抓好在读研究生的省创新项目,实行导师和研究生连带责任制,来确保按时完成科研结题任务。力争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1篇。

  6.加强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做好《徐州简史》、《徐州史纲》的后续工作,做好《徐州通史》的组织协调工作。探讨与孟子学院合作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