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教授

发布者:王桃发布时间:2015-01-12浏览次数:13750

【个人简介】

李永乐(1975-),山东临沂人,教授,博士,现任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徐州分院副院长、“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先后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得历史教育学士、历史学硕士、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大运河研究、博物馆研究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文化和旅游科研课题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等委托项目十余项。在《光明日报理论版》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旅游学刊》《人文地理》《江苏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东南文化》《江淮论坛》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亚太经济》《资源科学》《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福建论坛》《理论与改革》《广西社会科学》《学术论坛》《商业研究》等SSCI/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2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江苏省高校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类)二等奖、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一等奖、二等奖、江苏省哲社大会论文一等奖、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旅游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专家、江苏省旅游局A级旅游景区评审专家、中国商业史学会常务理事等。 

【学术兼职】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旅游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会员、《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科学》《旅游学刊》《旅游科学》《资源科学》Landscape Research《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等期刊匿名审稿人

【学科专业】

工商管理(旅游管理)、文化学(文化遗产学)、旅游地理、公共管理

【研究领域】

1.文化遗产与旅游;2. 旅游者感知、心理与行为;3.博物馆观众研究;4.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联系方式】

E-mailyongleli1975@163.com;906645230@qq.com

【研究生培养情况】

截至目前,招收培养研究生30名,其中,2018级(2021届)研究生孙婷考取苏州大学博士生;2020级(2023届)研究生杨剑桥考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2021级(2024届)研究生张智玮考取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

截止20244月,高晨旭、孙婷、杨剑桥、陈霏四位同学在读期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绝大多数研究生发表SSCI/CSSCI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其中张智玮(第一作者)在SSCI期刊(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JCR一区,影响因子8.7),孙婷(第一作者)在SSCI期刊(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发表论文,肖蕾(通讯作者)在CSSCI期刊(《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发表论文并被评为高PCSI论文、高被引论文、高下载论文……。多位研究生获得优秀研究生、优秀毕业研究生、省哲社大会优秀论文奖、优秀毕业论文、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等。

据不完全统计,研究生就业情况如下:政府公务人员(包括组织部选调生)13人,高校教师或辅导员6人、企业管理人员4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4人(截止20245月)。

本团队以培养学生成才为第一要务,欢迎优秀青年积极联系报考,尤其欢迎有志于学术研究和继续深造的同学。

【教育背景与工作简历】

19977月,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教育学士学位

20007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2003年—2004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访学

20087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2015年—2016年,中国台湾中山大学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所,访学

2000年—2013年,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旅游系主任

2012年—2014年,江苏省科技镇长团

2013年—至今,江苏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人文社会科学院,副处长/副院长

2014年,江苏省第42期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

2014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四川大学基地学习

2015年—至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专家、江苏省旅游景区评审专家,徐州市财政绩效评估高级专家

【主讲课程】

管理学概论、遗产保护与遗产旅游、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管理理论、旅游规划与开发等

【获奖荣誉】(标注独立或排名第一)

1. 2016年,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独立

2. 2016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类)二等奖,独立

3. 2018年,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一等奖,独立

4. 2015年,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二等奖,独立

5. 2019年,“黑色的雪乡”入选教育部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排名第一(1/3

6. 2020年,第三届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

7. 2013年,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1/2

8. 2019年,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独立

9. 2010年,校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优胜奖一等奖,独立

10. 2016年,江苏师范大学2014-2016年度优秀共产党员,独立

11. 2012年,科技镇长团优秀成员

12. 2016年,徐州市社科工作先进工作者

13. 2008年,校先进工作者

14. 2013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排名,第一(1/2

15. 20102012年,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16. 2021年,江苏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

17. 2022年,“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1/3

18. 2022年,江苏省智库研究与决策咨询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1/3

19. 2023年,徐州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1/3

20. 2022年,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聘期(2018-2021)考核优秀

21. 2023年,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有限公司列入高PCSI、高被引、高下载论文。

【部分学术论文】(包括与研究生合作)

1.李永乐、孙婷等:大运河聚落文化遗产生成与分布规律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新华文摘》202111期全文转载。CSSCI,权威

2.李永乐:类型演变视角下世界文化遗产认知动向研究——兼论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策略,《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2期全文转载。权威

3.张智玮、张又玲、李永乐(通讯作者)、沈正平:Solo traveler typology based on personal value: Incorporating cluster analysis into means-end chain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243)。《基于个人价值观的独游者类型学研究——基于手段目的链与聚类分析方法的融合》。权威,JCR一区,影响因子8.7

4.李永乐、陈霏(通讯作者):基于网络文本的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体验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 CSSCI

5.孙婷、李永乐(通讯作者)、黄泰:Different Cultures, Different Images: A Comparison Between Historic Conservation Are a Destination Image Choi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ourists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 202010)。(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意象:中国和西方游客历史文化街区形象选择的比较)。SSCI

6.李永乐、张智玮(通讯作者):基于隐喻抽取技术的博物馆意象分析——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南京社会科学》,20231)。CSSCI

7.李永乐、杨剑桥(通讯作者)、肖蕾:博物馆观众场所依恋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以南京博物院为例,《东南文化》,20222)。CSSCI

8.李永乐、肖蕾(通讯作者)、杨剑桥、王锴庆、成升魁:大运河景观价值感知对游客遗产保护意愿的影响研究——以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21)。CSSCI

9.李永乐、孙婷(通讯作者)等:博物馆游客满意因素与价值追寻研究——以中国漕运博物馆为例,《东南文化》20193)。CSSCI

10.李永乐:线性文化遗产系列博物馆群: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东南文化》,20172)。CSSCI

11.李永乐: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选择模型分析,《江淮论坛》,20161)。CSSCI

12.李永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目的地营销,《旅游学刊》,20094)。CSSCI

13.李永乐:市井文化与近代苏北社会,《光明日报·理论版》,2003-2-18。权威

14.李永乐、张秋生:中国大陆赴澳大利亚旅游的市场特征与对策,《亚太经济》,20106)。CSSCI

15.李永乐、郑莎、张恒:京杭运河旅游发展马太效应成因与对策,《中国名城》,20177)。

16.李永乐等:澳大利亚可持续旅游发展举措及其启示,《改革与战略》,20073)(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20076期全文转载)。核心

17.李永乐、孙天胜、成升魁、陈远生:市场导向型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学术论坛》,20079)。CSSCI

18.李永乐:澳大利亚遗产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理论与改革》,20073)。CSSCI

19.李永乐、张雷、陈远生:论徐州彭祖文化旅游开发,《广西社会科学》,20078)。CSSCI

20.李永乐、陈远生、张雷:基于游客感知与偏好的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改革与战略》,200712)。核心

21.李永乐:东南亚旅华游客若干特征研究,《东南亚纵横》,20099)。CSSCI

22.李永乐:澳大利亚国际背包旅游:游客特征与发展经验,《东南亚纵横》,201111)。CSSCI

23.李永乐、闫东坡:窑湾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名城》,20118)。

24.李永乐:红色旅游目的地产品类型与营销探讨,《商业研究》20071)。CSSCI

25.李永乐、程玲:大运河水工建筑遗产空间分布及其旅游开发,《中国名城》,20123)。

26.李永乐:世界农业遗产生态博物馆保护模式探讨,《生态经济》,200611)。CSSCI

27.李永乐、杜文娟:申遗视野下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及其旅游开发,《中国名城》,201110)。

28.李永乐等: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a case study of traditional rice-fish agriculture system”,Ecological Economy20084)。

29.李永乐等: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群落空间组织与旅游潜力评价研究,待刊。

30.孙婷、李永乐:运河历史档案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阐释与展示,《档案与建设》20197)。核心

31. 陶玉国、赵会勇、李永乐: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城市旅游形象影响因素测评,《人文地理》,20106)。CSSCI

32.陶玉国、李永乐、孙天胜、张春丽:PI背景下的TDI结构方程模型,《旅游学刊》,20097)。CSSCI

33.李琛、成升魁、陈远生、齐德利、吴月湖、邵筱叶、李永乐、刘俊:“首都都市度假旅游圈”对承德市旅游空间变动的影响,《资源科学》,20071)。CSSCI

34.殷英梅、李永乐:京杭大运河中段旅游创意产品开发研究,《价格月刊》,20117)。核心

35.吴小青、周郑坤、李永乐(通讯作者):苏北地区城市屋顶绿化资源潜力评估及利用策略研究——以徐州市区为例,《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

36.高晨旭、李永乐:我国遗产廊道研究综述,《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37.许亚兰、李永乐:京杭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旅游开发竞争力研究,《淮阴工学院学报》,20183)。

38.敖迪、李永乐:加拿大里多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研究及启示,《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

39.许亚兰、李永乐:京杭运河水工建筑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江浙段为例,《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40.高晨旭、李永乐:适应性再利用视域下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以运河工业遗产为例,《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9)。

41.王立君、李永乐:京杭大运河杭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

42.张恒、李永乐:共生理论视角下京杭大运河聚落遗产一体化保护研究——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43.吴振宇、李永乐:内地居民赴港旅游特征与发展对策研究,《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3)。

44.张恒、李永乐:京杭大运河老字号文化资源的价值及旅游开发,《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5)。

45.蒋婷、李永乐:京杭运河古镇居民旅游感知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46.郑民德、李永乐:明清运河文化与区域社会变迁——以河北泊头为视角的历史考察,《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47.郑民德、李永乐:清代的湖田之争与利益博弈,《武陵学刊》,20135)。

48.郑民德、李永乐:明清山东运河城镇的历史变迁——以阿城、七级为视角的历史考察,《中国名城》,20139)。

49.王立君、李永乐:基于文化空间理论的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扬州为例,《南方论刊》,202211)。

50.陈霏、李永乐(通讯作者):扬州古运河旅游生态环境感知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13)。

51.杨剑桥、李永乐:后疫情时代中国旅游景区危机事件管理的审视与思考,《技术与创新管理》,20223)。

52.王雨婷、沈正平、李永乐(通讯作者):淮海经济区文化-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1)。

53.张又玲、张智玮、李永乐(通讯作者)、肖蕾:山岳型景区旅游意象感知共识地图分析——以黄山风景区为例,《旅游研究》,20242)。

54.杨剑桥、李永乐(通讯作者):场所依恋与博物馆游客满意、忠诚的关系研究——以故宫博物院为例,《文博》,20241)。核心

【主持的科研项目】(参与除外)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1

京杭运河(江浙段)文化遗产资源群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2

京杭大运河(江浙段)遗产廊道构建与可持续旅游开发

教育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

3

江苏段大运河旅游发展研究

江苏省哲学社会规划办公室(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

4

江苏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深化研究

江苏省文化旅游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文化和旅游科研课题重点项目)

5

江苏古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研究

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文化精品重点课题)

6

徐州市环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圈空间布局与项目策划

徐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7

京杭运河与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旅游资源研究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

8

《漕行日记》点校

江苏省高校古籍整理项目

9

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群旅游开发研究

江苏省旅游局

10

应用型专业课程考核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江苏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11

徐州环城休闲农业游憩带建设研究

徐州市社科基金

12

徐州市铜山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徐州市铜山区

13

彭祖文化产业园策划

徐州市泉山区

14

新沂市古镇大道山水大道沿线休闲农业产业带总体规划

新沂市

15

徐州市贾汪区旅游集聚区策划

徐州市贾汪区

16

徐州市铜山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徐州市铜山区

17

张集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徐州市铜山区

18

刘集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徐州市铜山区

19

汉王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徐州市铜山区

20

大彭镇闸口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徐州市铜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