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教授

发布者:王桃发布时间:2015-01-12浏览次数:11652

个人简介:李永乐,山东临沂人,教授,博士,现任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徐州分院副院长。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先后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得历史教育学士、历史学硕士、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大运河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等委托项目十余项。在《旅游学刊》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光明日报理论版》《江苏社会科学》《东南文化》《江淮论坛》《南京社会科学》《亚太经济》《福建论坛》《理论与改革》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其中,2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一等奖、江苏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等。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旅游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旅游局A级旅游景区评审专家、中国商业史常务理事等。

 

姓名:李永乐;出生年月:19758月;学位/学历:博士/研究生;职称:教授

职务: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徐州分院副院长

学术兼职: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旅游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会员、《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科学》《旅游学刊》《资源科学》等期刊匿名审稿人

学科专业: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历史地理学、公共管理、旅游地理

E-mailyongleli1975@163.com906645230@qq.com

【教育背景工作简历】

19977月,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学士

20007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硕士

2003年—2004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访学

20087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

2015年—2016年,中国台湾中山大学,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所,访学

2000年—2013年,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旅游系主任

2013年—至今,江苏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人文社会科学院,副处长/副院长

2014年,江苏省第42期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

2014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四川大学基地学习

2015年—至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专家、江苏省旅游景区评审专家,徐州市财政绩效评估高级专家

【主讲课程】

管理学概论;遗产保护与遗产旅游;旅游管理理论、旅游规划与开发等

【研究领域】

1.文化遗产与旅游;2.公共文化管理;3.大运河研究;4.旅游规划、旅游者感知与行为

【人才称号】

1. 2013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2. 2010年,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

【获奖荣誉】(独立或排名第一)

1. 2016年,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1

2. 2016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类)二等奖1/1

3. 2018年,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一等奖1/1

4. 2015年,江苏省2014年度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二等奖1/1

5. 2019年,“黑色的雪乡”入选教育部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1/3

6.2020年,第三届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

7. 2013年,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2

8. 2019年,徐州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1

9. 2010年,校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优胜奖一等奖1/1

10. 2016年,江苏师范大学2014-2016年度优秀共产党员1/1

11. 2012年,科技镇长团优秀成员1/1

12. 2016年,徐州市社科工作先进工作者1/1

13. 2008年,校先进工作者1/1

14. 2013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2

15. 20102012年,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1/1

【部分学术论文】(独立、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1. 大运河聚落文化遗产生成与分布规律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新华文摘》202111期全文转载。

2. 基于网络文本的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体验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

3. 类型演变视角下世界文化遗产认知动向研究——兼论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策略,《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2期全文转载。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目的地营销,《旅游学刊》,20094)。

5. 博物馆游客满意因素与价值追寻研究——以中国漕运博物馆为例,《东南文化》20193)。

6. 线性文化遗产系列博物馆群: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东南文化》,20172)。

7. 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选择模型分析,《江淮论坛》,20161)。

8. 运河历史档案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阐释与展示,《档案与建设》20197)。

9. 市井文化与近代苏北社会,《光明日报·理论版》,2003-2-18

10. 中国大陆赴澳大利亚旅游的市场特征与对策,《亚太经济》,20106)。

11. 京杭运河旅游发展马太效应成因与对策,《中国名城》,20177)。

12. 澳大利亚可持续旅游发展举措及其启示,《改革与战略》,20073)(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20076期全文转载)。

13. 市场导向型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学术论坛》,20079)。

14. 澳大利亚遗产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理论与改革》,20073)。

15. 论徐州彭祖文化旅游开发,《广西社会科学》,20078)。

16. 基于游客感知与偏好的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改革与战略》,200712)。

17. 东南亚旅华游客若干特征研究,《东南亚纵横》,20099)。

18. 澳大利亚国际背包旅游:游客特征与发展经验,《东南亚纵横》,201111)。

19. 窑湾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名城》,20118)。

20. 红色旅游目的地产品类型与营销探讨,《商业研究》20071)。

21. 大运河水工建筑遗产空间分布及其旅游开发,《中国名城》,20123)。

22. 世界农业遗产生态博物馆保护模式探讨,《生态经济》,200611)。

23. 申遗视野下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及其旅游开发,《中国名城》,201110)。

24.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heritage sites: a case study of traditional rice-fi sh agriculturesystem”,Ecological Economy20084),第328-337页。

25. 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群落空间组织与旅游潜力评价,待刊。

26. 多维视野下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研究,待刊。

27. Different Cultures, Different Images: A Comparison Between Historic Conservation Are a Destination Image Choi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ourists,待刊。

【研究生培养】

截至2020年,招收研究生20余名,多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优秀毕业研究生、省哲社大会优秀论文奖、优秀毕业论文、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多人次发表CSSCI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等论文。2018级(2021届)研究生孙婷同学考取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主持的科研项目】(参与除外)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1

京杭运河(江浙段)文化遗产资源群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2

京杭大运河(江浙段)遗产廊道构建与可持续旅游开发

教育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

3

江苏运河旅游发展研究

江苏省哲学社会规划办公室(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

4

江苏古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研究

江苏省社科联文化精品重点课题

5

徐州市环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圈空间布局与项目策划

徐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6

京杭运河与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旅游资源研究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

7

《漕行日记》点校

江苏省高校古籍整理项目

8

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群旅游开发

江苏省旅游局

9

应用型专业课程考核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江苏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10

徐州环城休闲农业游憩带建设研究

徐州市社科基金

11

徐州市铜山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中共徐州市铜山区

12

彭祖文化产业园策划

徐州市泉山区

13

新沂市古镇大道山水大道沿线休闲农业产业带总体规划

新沂市

14

徐州市贾汪区旅游集聚区策划

徐州市贾汪区

15

徐州市铜山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徐州市铜山区

16

张集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徐州市铜山区

17

刘集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徐州市铜山区

18

汉王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徐州市铜山区

19

大彭镇闸口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徐州市铜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