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14年度发展报告

发布者:王桃发布时间:2015-11-23浏览次数:524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14年度发展报告


一、2013年专业发展回顾

(一)专业建设

  2013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教学方面,进一步拓宽实践教学基地领域,与徐州市艺术馆签订专业合作共建协议,并与徐州国际会展中心、徐州音乐厅、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彭客网等本地知名文化企业达成专业合作共建意向,即将签约;1位教师参加校青年教师教学评优赛获得二等奖;3位教师在全系教师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甘于奉献,自愿承担教学任务,房芳老师刚休完产假就主动请缨,投入教学岗位,在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超额完成了教学工作量;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1位教师晋升高级职称,1位教师考取博士研究生,同时,全系教师利用各种渠道为我系人才引进牵线搭桥,在同行中积极宣传我校的人才引进政策;

  科研方面,获得江苏省社科研究文化精品课题和江苏省高校社科研究项目各1项,主要参与徐州市政府委托的吕梁山文化旅游开发项目1项,获得江苏省文化产业学会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和省社科联第七届学术大会青年学者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各1项,科研项目层次和获奖数量均再创新高;

  学术交流方面,2位专业教师参加2013年度全国文化管理类学科建设联席会议学术年会,1位教师参加全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代表我系加入全国文产专业核心高校协作联盟;2位教师赴台访学,取得丰硕的访学成果,同时,台湾著名文化产业学者、元智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洪泉湖教授近期将来我院开展学术交流,从而推动我院与台湾高校相关院系建立实质性学术交流关系,包括教师互访、学分互认和管理交流等。

(二)人才培养

  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启动新一轮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全系老师的努力下,此项工作进展顺利,此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在相关老师的努力下已进入关键阶段。

  考研方面,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10文产班考研取得了较大的突破。7人以高分进入研究生复试,其中已经有5名已经被南大、中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和首都师大等985或211高校文化产业学科方向录取,另有2人录取为本校电影学等方向研究生,此外,还有1名学生保送本院研究生,录取率达到20%,创本专业考研的新纪录;

  就业方面,在继续巩固幸福蓝海集团就业基地的同时,高质量就业获得突破。1名学生获得世界500百强企业、全球最大的文化传媒集团——奥美传媒的青睐,有望获得就业机会;

  项目获奖方面,3个项目团队分别获得国家级、江苏省和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1名学生获得校第七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优秀奖,这是我院学生首次获得这一荣誉;1名学生获得校“行销天下”模拟营销大赛“十佳营销能手”称号;1名学生获得校“挑战职场”模拟面试大赛二等奖和最具职业潜力奖;13名同学先后获得校“创新创意”系列活动之“奇思妙想”校园商品微创意竞赛和校“创新创意”系列活动之“金点荟萃”微创意方案评比等校园项目一、二、三等奖。

(三)存在不足

  1.师资结构有待完善。缺乏学科带头人,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高级职称仅占全系教师比例的14%,学历层次亟待提升,教师博士化比例仅为30%,人才引进步伐较为缓慢,近三年内没有引进新教师;

  2.科研进步不明显。省部级以上的高级别课题和A类权威刊物发表的论文数仍是空白,在权威期刊、CSSCI刊物等发表的高级别论文数量仍然为数不多;

  3.课堂教学值得商榷。现有的课程教学过于关注传统的理论和方法,对于产业前沿的动态和变化关注不足,尤其是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手段较少采用,教师与学生缺乏足够的互动与交流,教材版本和讲授内容有待更新。

  4.实践教学效果欠缺。现有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模式不利于实践教学的统筹管理,导致专业实习的水平参差不齐,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对于分散实习而言,在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的情况下,毕业实习往往成为一种形式上的教学手段。

二、目标比对

  自2012年至今,一直选取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目标比对对象以来,拟从以下方面着手比较:

(一)学科建设

  在学科平台方面,湖南师大已经形成一套包括国家级公共文化财税政策分析实验室和省级湖湘文化研究中心在内的学科平台体系,其相关研究逐渐围绕上述学科平台有针对性的展开。相比之下,我们一方面缺乏省级以上的高层次学科平台作为支撑,另一方面,现有的两个校级研究中心没有发挥应有的学科带动效应;在科研项目方面,过去一年湖南师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纵向课题为零,横向课题有2项;本专业与之相反,有两项厅级纵向课题,但是横向课题仅有1项。反映出我们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以及业界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参与地方文化产业的研究力度不足。在师资方面,作为新兴专业,师资力量欠缺是国内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几乎处于同时起步阶段,我院文产专业师资队伍相比较湖南师大现在已经差距很小,甚至在血缘结构和专业背景等方面略胜一筹,这与学校的地理位置方面有直接的关系。湖南师大作为地处中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在人才吸引力方面相对较弱。

(二)专业特色

  湖南师大在课程设置和专业特色方面,注重与其传统优势学科历史学的交叉与衔接,专业特色偏重于文化遗产、影视传媒等地方优势文化资源和产业类型,我们则侧重于江苏及周边地区占主导地位的传媒影视、策划咨询和节庆会展等重点行业。可以说,两个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建设方向各有千秋。

三、2015年专业发展展望

(一)专业建设

  师资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和学历层次提升。本年度拟借助学术会议机会、国内知名教授介绍等方式加强与引进人才的沟通与联系,力争引进博士1名,推进专业教师1人外出读博,1人出国研修;同时,在今后三年内,每年安排1名青年教师考博,计划在2016年将专任教师的博士化比例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并逐步实现教师博士化率100%的目标。

  科研方面,本年度力争实现省部级课题零的突破,争取获得厅级课题1-2项,横向课题2项,同时,力争实现A类权威刊物和CSSCI核心期刊论文质与量的突破;上半年拟结合各类课题的申报,举办1次课题申报座谈会,邀请社科处领导前来指导申报书填写,下半年拟邀请《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来源期刊)主编围绕CSSCI期刊文章的撰写与投稿对青年教师进行专门指导。

  学科平台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两个校级学科平台,挖掘本地区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的特色和潜力,以学科平台为载体,加强与本地文化企业、台湾高校和地方政府的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合作;

  教学管理方面,结合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的中期验收和新的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推出年度系列教学活动。包括,强化进一步落实并完善教研室集体听课制度;邀请本院经验丰富的教授从教学准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教学方法入手辅导青年教师,帮助其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全系老师集中观摩学习历史系和旅游系教授的若干门课堂讲授,分享本系校青年教师教学评优赛获奖教师的经验心得,在此基础上召开1次全系教学研讨会。着手做好2011年度“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的验收前期准备,并在系里遴选1-2门专业课程参加新一轮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的申报。

(二)人才培养

  结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拟提出的“352”战略,优化模块课程设置,突出“影视传媒、策划咨询、节庆会展、文化休闲”等培养特色。根据教学、研究方向将各模块课程逐一分解到每个教师,每个模块重点配备2-3位老师负责落实,推动三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建设。

  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着力提升考研率。从今年开始,每年在大三年级挑选15名学生结合拔尖人才模块的课程教学给予重点培养,并由考研指导老师负责模块建设相关事务。同时,建立考研QQ群,将以往考研成功的毕业生和拟考研的同学加入该群,形成稳定的考研交流平台,以便获得最新的考研信息和渠道。力争在今后将目前20%的考研率提高到30%左右,以达到拔尖人才培养模块的目标要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加大能力型实践课程的训练强度。在提高能力课程比重的同时,在实践教学中以各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各类校园创意创新竞赛为载体,由教师指导学生团队通过项目申报和实施加强能力训练和培养。加大与专业共建单位融合力度,促进实践教学水平提升。根据“1+10”应用型模块的人才培养要求,优化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布局,拟在南京、苏州、无锡、杭州等地新开拓2-3家重量级校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同时,本年度拟邀请政府主管部门领导或业界高管来校开设“文化产业实践教学大讲堂”,举办高校教师与业界精英之间的“圆桌对话沙龙”,每年在专业实习之前,组织高年级学生深入本地一线文化企业感受其经营理念。

  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创造机会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通过已经建立的关系渠道,尝试元智大学等中国台湾地区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探索每年选拔8-10名,即每个班级20%左右的高年级学生去台湾高校交流一学期,拓宽眼界,体验别样的教学模式和校园文化氛围。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一方面文化产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和市场环境,但是同时兄弟院校带来的残酷竞争压力也是不争的现实。相信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关心、支持和努力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