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重点(培育)学科——中国史

发布者:郭永锐发布时间:2015-11-24浏览次数:1524

  历史学是我校已创办半个多世纪的传统优势人文学科。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首批品牌专业。2006年中国古代史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7年本学科被评为国家级普通高校历史学一类特色专业。依托地方资源和经过多年学术积淀,中国史学科优势逐渐凸显,在留学生史、秦汉断代史和区域史、明清学术、近代文化和历史文献等研究领域独树一帜。2011年11月,被省教育厅立项建设为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

  平台建设

  大力开展学术平台建设,加强中国史各个方向之间的融合协作。在立足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秦汉史研究室基础上,充分发挥“汉文化研究院”、“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化研究中心”等现有学术平台的潜力,新建成“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报国思想和实践研究”江苏师范大学研究基地。组织本学科团队发掘学科的学术积淀,弘扬学科优良传统,以团队协同作战的方式,进一步打造本学科的突出优势和鲜明特色。

  团队建设

  (1)中国史学科现有成员21人,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博士17人。其中,来自于985大学名门名师的一批优秀博士汇聚本学科。他们学术嗅觉敏锐,思维活跃,展现了本学科后继有人、蓄势待发的潜力。4年多来,本学科有5名博士晋升为副教授;2名博士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人选。

  (2)高度重视学术骨干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学科为学术骨干和青年教师提供科研经费和差旅等经费支持,扶持年轻团队成员的对外交流活动,动员和组织骨干队伍的境外学术交流和研修活动。4年多来,本学术团队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踊跃到境外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进行学术研修。多位学科带头人赴美孔子学院、夏威夷大学考察交流;近代史学科2 名学者赴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研修半年,中古史2名副教授赴美高校深造,使学术团队能够跟踪国际学术前沿,获得高起点和新角度。

  (3)在建设过程中重视具有本学科背景成员与具有其他相关学科背景成员的结合,注意从本市文博领域吸收具有较高专业学术水平、丰富实践经验与管理经验的人员作为团队的兼职成员。

  (4)学术团队的老一代带头人焕发学术青春,厚积薄发,产出精品科研成果,王云度教授100万字新著《秦汉史编年》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反响,并荣获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科研创新

  (1)进一步凝聚和拓展“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秦汉史”、“明清学术史”和“近代社会经济”四个特色研究方向。4年多来,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7项;部省级项目10项。各级各类纵向课题26项,经费总额265.5万。横向课题5项,经费261.5万。发表AHCI期刊论文1篇,《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CSSCI期刊论文80篇。出版学术著作10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留学生与民国社会发展”结项成果优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国时期留学史料整理与研究”顺利结项。获得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省高校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2)大力探索以应用史学为依托的社会服务新途径。4年多来,本学科充分利用“孟子学院”平台,举办“孟学(国学)高层论坛”,积极筹办海外孟子学院,做好传统优秀文化的学术研究和社会传承。学科广泛开展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研究,编纂出版了《徐州古方志丛书》(10册)、徐州市第一部城市史《徐州简史》。《徐州简史》作为徐州市的校本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作为徐州市“舞动汉风”重点工程,筹备开设100集电视节目《彭城古今大讲堂》。还参与了多项社会文化建设工程项目,如与中国第一档案馆合作出版的“清代留学生档案史料总汇”、与中国第二档案馆合作出版的“民国留学生档案史料选编”、与徐州红十字会合作编纂的“徐州红十字会运动史”等项目。

  (3)主办重要国际学术会议2次:“留学人员与辛亥革命”暨第二届中国留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第二届中国秦汉史高层国际论坛(2012年11月)。

  人才培养

  (1)强化中国史的本科基础教学建设。4年多来,中国古代史建成江苏省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化史论》获评为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继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促进了本科生全面发展和成才进度,新获得全省历史学本科生优秀学位论文奖二等奖两项。

  (2)将史学研究生教育纳入学科建设体系中。从2012年秋季开始正式实施了中国史研究生强化一级学科培养的教学改革。为新生设置了中国史史料学、中国史研究方法论、中国传统文化总论等多门学位基础课程,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促进了中古史和近代史两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学术融合。

  (3)鼓励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一方面,要求教师强化教学研究,积极撰写教研论著。力争做到教学相长。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参与导师研究项目,选择与导师科研方向相关课题,撰写发表相关论文,做到师生互动。实行导师与指导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责任制。要求导师不仅负责学生选题、学位论文的指导,而且负责学生发表论文的指导,要求依照所指导学生人数的30%发表较高水平的论文。推行学科在读研究生科研奖励制度。根据学生发表论文质量给予作者一定额度的奖励,调动科研积极性。

  (4)将服务社会作为发挥学科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地联合建立服务社会平台,协作开发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服务社会项目,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成果。同时,推进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积极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的服务社会的相关项目;积极引导学生选择与服务社会相关的选题,鼓励展开服务社会的相关活动。

  (5)研究生科研能力显著提高。发表科研论文有明显增长。4年多来,中国史在读研究生发表省级期刊论文60 余篇,发表CSSCI期刊、核心期刊论文近10余篇。获得9项省研究生科研创新工程项目。

  (6)研究生就业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中国史研究生除了所在科研方向外,能够打通中国古代到近代历史视野,胜任中等教育对师资的实际需求,深造者也能具备较开阔视野,对科研能力也有直接帮助。这些同学实习和求职过程中,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4年多来,有6名硕士生分别考取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郑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校博士研究生。